在這趟旅程中,橫跨高雄美濃、杉林到旗山三個區域。
不僅僅是吃道地的美濃客家菜,親筆繪畫油紙傘,
與製作貓頭鷹吊飾,最後以旗山美食作結,
讓人印象深刻也玩的通透,不只是走馬看花,還有專業導覽人員陪伴,
讓旅行的深度與廣度加強。專車專人服務接送,
私人優雅行程,預約隨時出發,相當方便。
私藏高雄山城最美一日遊
今天分享行程為:
http://www.storytour999.com/htm/trip/detail.php?id=94
▲高鐵左營站(或飯店與火車站)→美濃文創中心→
東門樓→李家油紙傘(DIY)→美濃客家小吃餐(美濃民俗村)
→杉林大愛園區(貓頭鷹村)→旗山老街
感謝上天給了個好天氣拍照!
大夥約好八點半於左營高鐵站集合,上車後,貼心的導遊已備好礦泉水與平板,
就算有著外國人也不用擔心,平板上有多國語言詳細介紹,
並且有移動式wifi供給網路查詢資料,相當方便。
集合地點可以再跟今喜旅行社商榷,
基本上如果順路都是可行的!接著導遊稍微介紹一下行程轉眼間就到了美濃,
不只是表訂行程,在時間予許,都會幫我們詳細介紹相當豐富的知識。
台灣觀巴剛駛進去美濃街道,
平矮房子顯現出相當樸實的舊時歲月感,
而這條水圳更是當地人相當重要的依賴,
早期沒有自來水那麼方便的時候,
洗滌衣服家事家用都要利用此條水圳,設計階梯讓取水更方便。
現在或許失去生活上的依賴,不過水量豐沛的時候,
這裡還是許多小朋友戲水的安全的區域,
可愛的壁畫述說著水圳最熱鬧的時刻,
而現在就是依傍在美濃老街永安路旁的歷史遺跡。
▲美濃文創中心
相信大家彎進美濃最古老的永安老街,菜市場熱鬧的邊緣,
一定會注意到這間華麗的巴洛克建築,高聳的老茄苳樹在旁作陪,
這是2015年才剛整修完畢的「美濃文創中心」。首先走進去的主建築,
是1902年興建的「美濃警察分駐所」,
現在為多功能的旅遊服務中心,展覽許多美濃的文創商品,
再到裏頭,愈發和式與洋式建築融合之美,
如果沒什麼遊客的時候很適合拍照,看著外頭草皮綠蔭,好不愜意。
展演著改建的歷史,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。外拍也很美的地方。
接著我們往旁邊欣賞與之共生的建築:
小巧玲瓏的「日式宿舍」,現在是當作幼兒館利用。
旁邊有點像是老鷹飛翔的新建築,為「教育藝文館」,比較屬於圖書館性質,
還有特別開闢專區收藏六堆客家主題書籍供民眾閱讀,
很多學生也都趁著暑假來閱讀課外書籍,
聚集相當多孩子的腳踏車在廣場周圍,相當青春洋溢的地方。
在這邊參觀約四十分鐘,還有一些時間,我們便到對面附近去走走。
美濃舊橋
舊美濃橋為日本昭和五年所建造,當時考量交通需求,
在美濃的庄頭中心興建這一條橋樑,北側則有警察局、
美濃故事館(舊公所)等重要的設施,
南端則為熱鬧的市集,多了中間的猴子石柱,為護童使者,
沒有車輛通行的繁雜,稍矮的護欄,多了一種純樸之美。
上頭還有人在釣魚,悠悠閒閒的步行在上頭,
觀看感覺好像漂浮在水上的房屋(其實是在河畔),
非常的特別。接著我們再往永安路附近閒逛。
永安路最有名的「錦興行」,是已經快要一百歲的老店。
在店門口招待的就是老師傅謝景來老先生的媳婦鍾鳳嬌,
熟練的將布疋轉化成細膩的藍衫,將傳統服飾根據身材量身訂做,
發展出另一種創意的思維。
看著阿姨來回穿梭的針線,專注的模樣讓人捨不得打擾。
接著我們也該回去集合地點,準備前往下一站─東門樓。
▲瀰濃東門樓
台灣觀巴的車子停駛在東門樓旁,接著就很像是上課一樣解說著瀰濃歷史......。
瀰濃為美濃舊地名,日治時期被改名為「美濃」,沿用至今。在遙遠的清朝乾隆20年時,
原為清領時期瀰濃庄的東門,位於美濃河畔,城與河的搭配,是當時防禦南鄒族的重要工事。
現在已經改建,一樣坐落在河畔,上頭的四個文字「大啟文明」,
是仿1829年黃驤雲高中進士而在門樓的題字,美濃在地文學氣息濃厚,
出了不少博士與文學家,在舊城樓與題字的光輝之下,旁邊的住家都顯得相當氣質起來。
門樓旁的福德壇,跟我們平常看到的土地公廟不太相同。
這是美濃客庄特有的「庄頭伯公」,
以客家傳統的「神位」、「香座」石碑供奉伯公,
碑上刻有「福德正神香座位」。伯公壇旁的美濃溪畔,因水流平緩,
上庄美濃居民多在此挑水飲用和洗滌衣物,曾出現過百餘人聚集的壯觀,
堪稱為當時在地最大的洗衣場所。
現在雖無如此景象,也可以遙想溪流對於美濃的重要性,從剛剛的依水而居,
到現在的信仰中心依傍著水流而息,都能感受到過去的榮景。
▲油紙傘(DIY)
看過很多朋友有一把美濃油紙傘,
對於我們這些不懂歷史的人來說,會認為傘是「散」的諧音,
但對美濃人來說相反,
在結婚的時候必須要有一把油紙傘跟著新嫁娘一起,
表示「開枝散葉」,兒孫滿堂。
接著店主人拿出一把「鎮店之寶」,
包含美濃的敬字亭、菸樓,與樸實的平房跟農人。
他說現在他還經常到大寮監獄去教導受刑人製作與繪畫紙傘,
讓這樣的技術可以傳承,我們今天也來體驗在油紙傘上頭繪畫,
跟著奶奶的手,看她在紙傘上揮灑生風,一朵貴氣的牡丹躍然傘上,
我們繪畫的是縮小版本的,利用有限的畫材,
製作出屬於自己的油紙傘,很好玩耶!
看著滿室的美麗油紙傘,不只是傳統花草與建築,
亦有年輕人結合動漫與客家文化,轉變成自己的創意,
這是新世代的不同風格,有興趣也可以來這邊作作手工藝,
比起走馬看花,更能體驗了解有點困難的製作過程,
親身去佩服還在繼承傳統文化的達人,太不簡單啦。
瀰濃庄敬字亭
就位在李家傘的旁邊,台灣觀巴的導遊很細心,
對於一些可以順道造訪的景點,都會跟我們一一解說。
美濃的文風鼎盛,對文字特別敬重,因此對字紙特別慎重,
不但不能隨意扔棄,送到敬字亭來焚化,焚化後紙灰,
當然不能亂丟,亦要舉行「恭迎聖蹟」儀式,
將紙灰送往河邊,祭拜「河伯水神」後讓紙灰隨水流走,
具有建立愛物惜物的教化精神。
▲美濃民俗村(午餐)
中午就在這裡的「客家美食館」用餐,
比我之前吃的板條還道地,真是打破我的成見了。
店內冷氣開放,導遊跟我們一起品嘗美食,
共五人為七菜一湯,相當澎湃,用餐環境乾淨舒服。
重點是我覺得口味沒有說特別的死鹹,
有一些店家實在是太重口味,油膩又鹹,這兒的菜色不用一直配飯,
也不會肥油肉特別的需要挑起來,覺得很棒!
炒粄條:使用豆芽菜跟韭菜下去拌炒,還吃的到米條的香氣。
冬瓜封:蔬菜滷的入味又不死鹹。
白斬雞:雞肉清甜不老,夾了一塊又想再吃。
梅干扣肉:肉質本身不錯,精華為下頭的酸菜反而覺得不是非常香,稍微可惜。
炒野蓮(青菜):這我超愛吃的!美濃是盛產地,末端芽處青脆,不會死咬老梗,超喜歡!
香芋捲:外頭炸皮不會過厚,直接就可以咬到內餡。
客家小炒:他的菜都沒有太過死鹹,也沒有勾芡的太過重,魷魚很好咬也很香呢。
酸菜肚片湯:酸的帶勁,正好促進消化,滿足的一餐。
吃飽之後我們在此稍作停留,逛逛這美濃民俗村內,還有許多厲害的攤位。
像這間民俗村內的神人:張山田先生,
將日常生活會看到的東西全部都變成樂器,
你看到他拿的是蓮蓬頭,真是太強大了!
而且樂曲相當動聽,並非吵雜的敲打,而是與旁邊的箏樂和成優雅的古樂,
整個民俗村都飄散著很合拍的音樂,也讓人逛起來不那麼的煩躁。
這裡也有一個仿住家的建築,我們不可能進去普通民房,
而在這邊能夠更了解美濃的一般人家的祖先與對聯位置,
累了可以休息吃吃冰,或者看看旁邊農田的作物,
一望無際,毫無高樓大廈的美濃區內,在此畫下句點。
▲杉林貓頭鷹村DIY
八八風災後,慈濟在杉林這區域建造新的房舍給居民,
展開新的生活。台灣觀巴在這站,
除讓我們欣賞隨處可見可愛的貓頭鷹雕刻,
參與原住民文化及DIY體驗,傳遞幸福,也宣揚環保愛護自然的理念。
慈濟蓋的屋舍較為整齊,原住民文化在此多元的發展下,
也產生不同的藝術火花,利用漂流木的特性與顏色,
有著許多的木雕裝置藝術,原本他們的居住環境就是充滿個人色彩的繽紛,
在這邊愈久,愈能顯現其創作的本色。
而我們今天也是來到「伊特鳸工作室」作貓頭鷹DIY,
藉著台灣觀巴的行駛,讓人了解到他們的藝術美學,真的完全和我們不同。
超愛山豬型態的公園立柱,旁邊還有雜草叢生正像是野豬奔跑樣貌XD
工作室取名「伊特鳸」(It-hu),
在布農族語中是「貓頭鷹」的意思,其中「鳸」是貓頭鷹的叫聲。
在布農族中,貓頭鷹是送子鳥,常為山上的族人送來新生命,
也為人們帶來喜訊,帶來好運,所以製作帶回家,
替家族增添喜氣。早上的傘打開,開枝散葉;
下午的貓頭鷹帶來幸福,喜氣滿堂,無論是哪一個活動,都有意義。
欣賞完老師的作品之後,我們拿到已經是縫紉好的半成品,
在老師的教導下我們準備給貓頭鷹「化妝」,
與原住民衣飾一樣,腰帶與串珠並備,像我手比較笨拙,縫紉家政並非我的強項,
在老師和朋友協助之下也終於完成,屬於一隻我的幸福貓頭鷹。
真的很可愛吧!
有著藍色原住民彩繪的腰帶,亮麗配色與大眼睛的貓頭鷹,
看到心情就好好。一針一線所編織出的伊特鳸工作室,
在杉林區慢慢的開始營造出自己的一片天,很多貓頭鷹製品都相當可愛,
也為此地帶來相當多的觀光喜訊,
詳細也可以參考伊特鳸FB,有時候也會來高雄擺攤呢。
▲旗山老街(自由參觀行程)
台灣觀巴的山城一日遊,依依不捨地來到最後一站 ── 旗山老街。
導遊建議我們可以去新落成的
「旗山車站:糖鐵故事館」,
把握時間,來湊各剛開幕不久的熱鬧。
很幸運的,假日每小時都有導覽人員協助認識這座重新規劃的園區,
一進門就看到老火車頭353,是修復過後的原廠裝置。
坐上火車之後會有坐火車的搖晃感模擬,真的就像是在坐舊時的火車這樣子的晃,
相當的有趣。可以體驗搖一下下啦,如果這樣子從高雄晃到台東應該會翻白眼翻到死。
為什麼會重新整修變成故事館呢?
旗山車站於2015年因天花板材塗料老化及風災外牆部分損壞等,
經評估而暫停開放館舍,後來重新規劃,
並修復編號353蒸汽機車頭,定時鳴笛冒煙,
讓這個地方更完整的呈現當時運糖的景象,
重回旗山光榮的一面,不只是只有前排的商業老街區而已。
比起以前的雜亂無章,現在更有主題性的規劃:
「旗山時光」、「軌距切片」、「小火車伸展台」、
「飛天旗尾線」、「小鎮車站」、「糖國鐵道」、
「光影糖鐵」、「五分車物聯網」、「甜蜜印象」等,
(展場資訊以糖鐵故事館公告為主)
一進去就看到「軌距切片」,原本以為舊的蒸氣火車頭很大,
經過展場一比,原來這麼小呀哈哈。
後來的台鐵火車,甚至高鐵火車,都是超大枚的巨獸,
蒸汽火車頭顯得變成迷你小貓咪了。
仔細一看這些車票與火車時刻表,年代許久。
現在大夥都用悠遊卡或一卡通「逼」一聲就通過,
對於實體車票來說真是一大收藏考驗。
這裡有收藏家林志明醫師所提供的旗尾線時刻表,還有藏家黃坤富先生、
謝明勳先生所珍藏之車票,見證時代不同的痕跡。
接著走到裡面,火車在上頭不斷的跑動著,
這樣子的飛天小火車,利用天花板的空間結合下面的扇型車站,
渾然一體,這是我覺得最值得一看的裝置。
鍾理和先生在短篇小說《錢的故事》中,曾這樣描述旗尾線:
「上好的天氣,糖廠的五分車哼著輕快的調子在藍天底下向前直奔。
因為這是狹軌鐵道,所以當車子走得快時它便擺來擺去,
搖得很厲害。不過兩邊的風景是蠻好的;
右邊是阿里山系的餘脈,山形險峻,奇岩突起,
氣勢迫人;左邊是下淡水河,碧波悠悠,雲煙淒迷,平沙無垠
——青山綠水,風景如畫。火車便在這中間奔走著。
一過嶺口,山與水漸遠,兩旁的耕地漸廣,
終於沒入青青田野中,以後一直到大樹,平疇交錯,
廬舍相望,又是另一種風光,另一種情趣了。」
將糖鐵文化串起在地人的記憶,飛天旗尾線不僅逼真,
每項距離都有計算過的準確,下面的小火車伸展台,
每一輛車頭的介紹也相當詳細,讓喜歡火車文化的我,相當興奮。
票價三十元,看完我們就要出去逛老街吃吃喝喝。
因為時間有限,我們介紹兩間最喜歡的店家。
旗山小山丘甜點手作坊(梨大蛋中蛋)
推薦:梨大蛋中蛋(35元),記得要八分熟,
加入兩種會牽絲的起司條,雞蛋也是經由挑選,蛋黃顏色很深,
味道比較濃郁的雞蛋,當作午茶的點心,正好。
詳細食記:http://sunyat.pixnet.net/blog/post/53922128
小露吃(已歇業)
賣霜淇淋在旗山可真是一舉相當大的挑戰,
在地冰店老字號許多,戰年代,可能連尾數都不如。
老闆對於自己家的冰品有著相當偉大的堅持,
就是跟「在地小農合作」,在粉絲專頁固定寫上合作的小農店家,
詳細列出採買清單,讓有興趣的客人,
也能夠直接向農夫買,推廣在地農業,從自己店家所使用的產品開始。
詳細可見食記:http://sunyat.pixnet.net/blog/post/64118884
最後在購買在地香蕉當中結束一天相當充實的行程。
台灣觀巴滿足想悠閒旅行的心,既定公開透明的行程,
兩人成行的方便,無購物或推銷,每一個點都相當地有意義,
導遊還會根據我們的時間決定增加給我們的知識與行程,相當值得推薦,
如果有國外的朋友參加這團更是好!
外文導覽,去的觀光地方都不會太low,充分表現台灣在地特色與文化。
● 今喜旅行社官網:http://www.storytour999.com/
● 故事旅遊網 今喜旅行社粉絲團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torytour999/
● 今喜旅行社LINE:https://goo.gl/8dQTMR
留言列表